【無為茶道】

  

便攜式修行茶具【無為茶道】伴您得道成真

  道家思想是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,是傳承自上古先民的智慧結(jié)晶,在道家思想中,無為是核心。


  無為是什么???

  所謂無為者,非謂其引之不來,推之不去,迫而不應,感而不動,堅滯而不流,卷握而不散。——老子

  “道家無為,又曰無不為,其實易行,其辭難知。”——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第十七》

  道常無為,而無不為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——老子

  “子曰:「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」”——《論語·衛(wèi)靈公第十五》

  “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無疆。如此者,不見而章,不動而變,無為而成。”——《中庸·第二十六章》

  “易無思也,無為也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非天下之致神,其孰能與於此。”——《周易·系辭上》

 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——老子

  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.上德無為而無以為;下德無為而有以為.——老子

  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——老子

  圣人不恥身之賤,惡道之不行也,不憂命之短,憂百姓之窮也,故常虛而無為,見素抱樸,不與物雜——老子

  清凈為天下正,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無事而民自富,我無欲而民自樸——老子

  無為者、乃心不動也。不動也者,內(nèi)心不起,外境不入,內(nèi)外安靜,則神定氣和——《元氣論》

  道教以"道"為基本信仰,認為"道"是無為的。因此,無為便成為道教徒對自然界的運行和人類社會發(fā)展的基本認識,以及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態(tài)度。


  《明道篇》有詩云:"自然之道本無為,若執(zhí)無為便有為。得意忘言方了徹,泥形執(zhí)象轉(zhuǎn)昏迷。身心靜定包天地,神氣沖和會坎離。料想這些真妙訣,幾人會得幾人知。"

  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。第三章稱"為無為,則無不治"。無為是順應自然,不妄為的意思。杜光庭稱:"無為之理,其大矣哉。無為者,非謂引而不來,推而不去,迫而不應,感而不動,堅滯而不流,卷握而不散也。謂其私志不入公道,嗜欲不枉正術(shù),循理而舉事,因資而立功,事成而身不伐,功立而名不有。"

  由此可見,道家的無為,并非不求有所作為,只是指凡事要"順天之時,隨地之性,因人之心",而不要違反"天時、地性、人心",憑主觀愿望和想象行事。

  《莊子》則將無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,認為"虛靜恬淡、寂寞無為者,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。故帝王圣人休矣",不過帝王應該"以無為為常",而臣下卻是要"有為"的。"上必無為而用天下,下為有為為天下用。此不易之道也"。

  另外,《莊子》又認為養(yǎng)神之道,貴在無為!犊桃狻菲Q"形勞而不休則弊,精用而不已則勞,勞則竭","純粹而不雜,靜一而不變,惔而無為,動而以天行,此養(yǎng)神之道也"。

  漢初幾代王朝,采用"無為"治術(shù),與民休息,對于當時社會的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曾經(jīng)有過一定的作用。《淮南子》在《主術(shù)訓》《詮言訓》中分別稱無為者為"道之宗"、"道之體",《原道訓》進而稱"無為為之而合于道,無為言之而通乎德"。認為"所謂無為者,不先物為也。所謂不為者,因物之所為。所謂無治者,不易自然也。

  所謂無不治者,因物之相然也"。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,即是無為。并且批評了"無為者,寂然無聲,漠然不動,引之不來,推之不往"的消極思想。

  五斗米道在《老子想爾注》中,繼承了《道德經(jīng)》的"無為"思想,認為無為是"道性",不為惡事,"有天下必無為,守樸素,合道意矣",而"無為"的狀態(tài)就如同嬰兒,"嬰兒無為,故合道。但不知自制,知稍生,故致老","專精無為,道德常不離之,更反為嬰兒"。

  太平道的《太平經(jīng)》則認為:"天地之性,萬物各自有宜。當任其所長,所能為。所不能為者,而不可強也。""無為"與"道"相連,上古所以"無為而治",就因為"得道意,得天心意"。人如果能夠"入無為之術(shù),身可有也;去本來末,道之患也"。

  魏晉以后,無為的思想成為道教社會觀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礎(chǔ)。《云笈七箓》卷九十《七部語要》中有一則稱:"執(zhí)道德之要,固存亡之機,無為事主,無為事師,寂若無人,至于無為。定安危之始,明去就之理,是可全身、去危、離咎,終不起殆也。"因此,事主、事師以及全身都需要以無為作為指導,無為就是"道德"的綱要。

  東晉葛洪在《抱樸子內(nèi)篇》中認為"天道無為,任物自然,無親無疏,無彼無此也"。批評"仲尼雖圣于世事,而非能沉靜玄默,自守無為者也",并稱老子曾訓誡孔子:"良賈深藏若虛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驕氣與多欲,態(tài)色與淫志,是皆無益于子之身。"同時,葛洪還認為求仙之法,也要"靜寂無為,忘其形骸"。

  南朝齊梁時陶弘景的《真誥》指出"喜怒損志,哀感損性,榮華惑德,陰陽竭精,皆學道之大忌,仙法之所疾",而"仙之要道,生之本業(yè)",就是"知而不為,為而不散"。

  《西升經(jīng)》有"道以無為上,德以仁為主"之句。韋處玄注曰:"道無體,無為而無不為,故最為天地人物之上首。"他將"無為"置于天地、人物之最高處!段魃(jīng)》還稱"人能虛空無為,非欲于道,道自歸之","無為養(yǎng)身,形骸全也"。

  徐道邈注曰:"清凈無為,抱德養(yǎng)身,和氣已復,故形骸保全也。"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道從天道與人道的區(qū)別來論述無為和有為。認為:"無為者,天道也;有為者,人道也。

  無為同天,有為同人。如人擔物,兩頭俱在則停穩(wěn),脫卻一頭即偏也"。接著他又說,如果兩頭和擔子俱脫,那就回到原來的狀態(tài)了。有的則從有無的角度閘述:"無者,明恍惚之妙也;為者,明變通之理也。"

  《玄教大公案》中批評了將"無為"視作"土木偶人,推之不去,呼之不來,逼之不動,塊然一物"的說法,贊頌"無為"是"貴乎一點靈明,圓混混,活潑潑,無心無而為,時止時行,以輔萬物之自然"。

  在《道樞》卷十二《大丹篇》中,稱"易成子嘗遇至人,謂曰:無為之道莫過乎金丹,得道必由乎金符焉。"CI后世的內(nèi)丹家更稱內(nèi)修之術(shù)是以"有為"作為根基的"無為"。


  宋代張伯端的《悟真篇》有詩云:"始之有作無人見,及至無為眾始知。但見無為力要妙,豈知有作是根基。"CJ蕭廷芝的《金丹大成集》中也有詩云:"得悟無為是有為,潛修妙理樂希夷。幾回日月灘頭立,直把絲綸釣黑龜。"

  內(nèi)丹家們將丹成以后,煉神返虛的狀態(tài)稱作"無為",將煉養(yǎng)過程稱為"有為"。清代著名道士、內(nèi)丹家劉一明批評某些內(nèi)丹家將"子午運氣、運轉(zhuǎn)河車,心腎相交、任督相會,聚氣腦后,氣沖頂門,"等等一些具體操作方法視為"有為",他認為:"如此類者,千有余條,雖道路不同,而執(zhí)相則一,以是為有為之道,失之遠矣。"劉一明還批評了將"守黃庭,思門,思鼻端,觀明堂或守臍下"等等一些具體操作方法視為"無為",并認為:"如此類者,千有余條,雖用心不一,而著空則同,以是為無為之道,錯之多矣。"劉一明認為"有為"乃"非強作強為。


  蓋人自先天埋藏,性命不固,若不得栽接之法,返還之道,焉能延年益壽,完成大道哉。有為者,欲還其所已去,返其所本有,此系竊陰陽,奪造化,轉(zhuǎn)生殺之道";而"所謂無為者,非枯木寒灰之說。蓋以真種不能到手,須假法以攝之,既已到手,則原本復回,急須牢固封藏,沐浴溫養(yǎng),防危慮險,以保全此原本,不至有得而復失之患"。

  當然,在修煉的順序上,劉一明則認為要"先求其有為之道,后求其無為之道,更求其有無不立之道,則修真之事,方能大徹大悟"。


  大道無為,

  大智無為,

  于無為齋,

  品無為茶,

  無為之道,

  盡在無為壺中……

  取東西南北中五方氣

  煮金木水火土五行茶

  觀日月

  品乾坤




  北京無為品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出品的便攜式修行茶具【無為茶道】珍藏版預定中……微信預約13521703315

  便攜式旅行包內(nèi)有茶壺一枚,茶杯四枚,茶巾一塊,茶盤一個,茶夾一枚。汝窯名瓷,手工制作。

延伸閱讀:

    無相關(guān)信息
標簽:

上一篇:【崖柏流云香】

下一篇:開光天師福袋

留言與評論(共有 0 條評論)
   
驗證碼:
久久黄色成人网站,亚洲 欧美 精品,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,精品动漫裸体自慰一区二区在线观看